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经历,每个酒庄都有它独特的历史,每个产区同样都是经过几十代人的不断耕耘,才拥有现在的独特文化。
阿尔萨斯产区以雷司令(Riesling)、琼瑶浆(Gewurztraminer)等葡萄品种为人熟知。虽然现在阿尔萨斯是法国最重要的白葡萄酒产区,但从使用葡萄品种,酿造风格,酒庄命名,葡萄品种命名等方面来看却与“隔壁”的德国更为相似。
追根溯源,阿尔萨斯产区的葡萄种植最早从古罗马人开始,公元前58年,随着罗马人的进入,葡萄被带入阿尔萨斯,而当时葡萄的主要用途是鲜食还是酿酒,现在仍不可知。
随后法兰克王国加洛林王朝的建立者查理曼大帝(扑克牌中的红桃K)对阿尔萨斯地区的葡萄大面积种植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当时这里的葡萄种植区域主要集中于莱茵河(Rhine)西岸以及下游的法尔兹(Pfalz)及莱茵黑森(Rheinhessen)地区,现在这几个地区的白葡萄酒风格也较为接近。随后,大帝逝世,帝国分为三块,分别属于查理曼大帝的三个子孙,同时法、德、意三国的雏形初步形成,而当时的阿尔萨斯并不属于的法兰西,阿尔萨斯文化更偏向德国文化。
有文字显示,早在15世纪雷司令就成为阿尔萨斯优秀葡萄酒的代名词,这段时期或更早一些,以白葡萄品种酿造的加强酒或者加香料酒(Flavoured Wines)是阿尔萨斯葡萄酒的主流,红葡萄方面种植了很多黑皮诺,而当时这种品种被当地人被称为布洛勃艮德(Blauburgunder)。
时间跨越到16世纪到17世纪中旬,阿尔萨斯白葡萄酿造的加香料酒(Flavoured Wines)似乎变得不那么流行,来自莱茵高(Rheingau)和弗兰肯(Franken)“纤细”的白葡萄酒得到大众的认可。同时,相对重酒体的黑皮诺(Pinot Noir)也非常受欢迎,于是阿尔萨斯人决定扩大黑皮诺的种植面积。在17世纪时,随着战事推演,阿尔萨斯重回法兰西的怀抱。
图片来源:Arev
在18世纪后期,阿尔萨斯地区引入了罗诗灵(Rauschling)和克里万奈(Klevener)两种葡萄。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对于全法的葡萄酒产业产生颠覆性影响,阿尔萨斯也不例外,赋税日益加重,酒农们不得不种植高产的葡萄品种以增加收入。
1871年,阿尔萨斯地区重归德意志帝国,葡萄酒方面以生产多品种混酿的廉价葡萄酒为主,该地区占据德意志帝国26%的葡萄园和39%的产量。
图片来源:Arev
紧接着,白粉病和根瘤蚜虫病肆虐阿尔萨斯,严重时,全年几乎“颗粒无收”。不得已,平原地区开始大量种植杂交品种,以抵抗病害侵袭,很多优秀的山坡葡萄园因难以种植而被放弃。
随后第一次世界大战来了,阿尔萨斯重回法国人怀抱,原来种植的大量葡萄品种被废弃,转而种植高贵的欧洲品种(Noble Vinifera Varieties)。第二次世界大战,阿尔萨斯短暂被德国统治,1944年重归法国,虽然这次统治时间不长,但大量种植了在德国流行的葡萄品种。
到20世纪60年代70年代,阿尔萨斯开始注重品质提升,重新开垦之前被废弃的优秀葡萄园,“贵族品种”被大量种植,迟摘型葡萄酒(Vendages Tardives)和逐粒精选贵腐甜葡萄酒(Selective de Grains Nobles)被一部分酒农酿造,葡萄园里不断有新的剪枝方式和设备被运用,酿酒设备不断更新。
1983年,25个葡萄园被评为特级园,1985年再增加25个,随后2007年卡弗科夫(Kaefferkopf)追加进特级园行列,自此51座特级园正式形成。
纵观阿尔萨斯的传奇历史,很容易嗅到法国人的自由与德国人的严谨,深受两方文化影响的阿尔萨斯,不似法国人那般推崇自由,制造潮流,在葡萄酒市场创造出很多话题,也不似德国那般过于严谨,酿造出很多“严肃”的葡萄酒。在两者之间,阿尔萨斯人创造出自己独有的文化。(文/Yank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