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谈起美国葡萄酒,很多人会想到仙粉黛(Zinfandel)葡萄酒和白仙粉黛葡萄酒。不少美国人说,“我不喜欢葡萄酒,但喜欢白仙粉黛”。这款特殊的葡萄酒是如何诞生的呢?
20世纪40年代,意大利移民马里奥·林凯罗(Mario Trinchero)带着全家从纽约搬到加州的圣海伦娜(St.Helena),买下了一个在禁酒令(Prohibition)时期废弃的酒庄,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舒特家族酒庄(Sutter Home)。1960年,鲍勃·林凯罗(Bob Trinchero)成为舒特家族酒庄的首席酿酒师。
图片来源:sutter home
鲍勃年轻有为,干劲十足,他打算酿出一款特别优质的仙粉黛红葡萄酒。为了让葡萄酒的颜色更饱满,1972年,鲍勃做出一个决定:将葡萄出汁压榨后获得的部分自流汁抽出。这样一来发酵罐中剩余的葡萄皮/葡萄汁的比例升高,葡萄汁能够与葡萄皮进行更充分的接触,酿出的红葡萄酒颜色更深,单宁更充沛。但这也带来一个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些分离出来的自流汁呢?
鲍勃的一个朋友达雷尔·科尔蒂(Darrel Corti),在萨克拉门托(Sacramento)开杂货店,他建议鲍勃将这些自流汁发酵,然后立刻装瓶。而且他还预定了一半的新酒,并兴致勃勃的打算将这种酒命名为“鹧鸪眼”(Oeil de Perdrix,在法语中被用来形容颜色较浅的桃红葡萄酒)。按照美国的酒标法,酒标上需要包含英语翻译,所以最后酒标上加了“白仙粉黛葡萄酒”(A White Zinfandel Wine)的字样。现在美国史密森尼博物馆(Smithsonian Museum)还保留着当时的酒瓶。
很快,舒特家族酒庄的白仙粉黛葡萄酒迎来一个大的转折。1975年,发酵罐中的800加仑(约3,028升)自流汁出现发酵中止的状况,鲍勃不清楚其中原因,但在品尝后,便放下心来。这种新的桃红葡萄酒,口感不错,有些淡淡的甜味,颜色也是淡淡的粉色。首批350箱甜型白仙粉黛葡萄酒,上市后很快就销售一空。
因为“Oeil de Perdrix”很难发音,所以这个名字很快被抛弃,最后简化成舒特家族酒庄白仙粉黛葡萄酒(Sutter Home White Zinfandel)。这款白仙粉黛葡萄酒让很多之前不喝葡萄酒的人,都爱上了葡萄酒。鲍勃也因此获得了《葡萄酒观察家》(Wine Spectator)的1994年的“杰出服务奖”(Distinguished Service Award)。
白仙粉黛葡萄酒在美国市场风靡近十年,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达到鼎盛,当时的年销售量高达6百万箱,现在每年的销量仍有3百万箱。当时的其他酒庄都认为白仙粉黛的成功只是昙花一现,这让舒特家族酒庄抓住了机遇,逐渐壮大成今天美国最大的白仙粉黛生产商。(编译/Ki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