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槟(Champagne)在我们的眼中自带奢侈和浪漫之感,与欢乐、欢笑同义,无论是金黄璀璨的液体,还是曼妙的气泡都在渲染着欢乐气氛,从各大好莱坞颁奖典礼到周边亲朋好友的生日聚会,我们时常看到它的身影,它是胜利之酒,也是吉祥之酒。然而,香槟的奢侈与经典并不是一朝一夕铸就的,在它成名的背后,有着葡萄农们、酿酒师们和一代一代香槟人的努力付出。甚至,在1910年,为了捍卫自身利益,来自法国香槟(Champagne)产区的葡萄农们发起了一场大暴动,最终以法国政府出台保护香槟产区的法律而收尾。可以说,这场暴动不仅催促关于香槟产区的立法,最终奠定了香槟产区的法定地位,更让一代代香槟人凝结在一起,誓死捍卫香槟的荣誉。现在,就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这场暴动的前因后果。
图片来源:Comite Champagne
一、香槟产区大暴动的前因
19世纪60年代左右,法国爆发了毁灭性的葡萄根瘤蚜病,差点毁掉了所有的葡萄藤,包括香槟产区在内的葡萄酒业受到巨大打击。在当时,葡萄农们和葡萄酒生产商们是完全分开的个体。葡萄农们负责为生产商提供葡萄,然后生产商们再用这些葡萄酿酒。而这场爆发性的病虫害危机让葡萄农们和生产商们都陷于艰难处境。
1900年左右,在经历近20年葡萄毫无产量或产量极少的艰难情况下,香槟产区的葡萄农们开始努力重建葡萄园。在这些葡萄农们仍在为生活而苦苦挣扎的时候,香槟产区的生产商们要显得更为从容。得益于法国及欧洲铁路系统的急速发展以及电气火车的发明,葡萄酒生产商们可以从法国其它产区以及包括德国和西班牙在内的其他欧洲国家购买葡萄。此外,因为当时并没有特意为酿酒葡萄而设立的关税,所以进口葡萄往往被当成一般水果来征收关税。这让葡萄酒生产商们可以以香槟当地一半的价格来购买葡萄。
二、暴动中的香槟产区
葡萄农们要求法国政府出台法律,以规范香槟产区的葡萄酒生产。而法国政府通过的法律更加剧了这一矛盾,它规定香槟产区的葡萄酒至少要含有51%的当地葡萄,而且当地的生产商仍可以用进口葡萄来酿制葡萄酒。更激化这一矛盾的事情是当地的葡萄酒生产商试图压低葡萄农为当地葡萄设立的价格。
看到载着来自法国卢瓦尔河谷(Loire Valley)产区的葡萄的卡车时,葡萄农们再也坐不住了。他们把卡车推进了马恩河(Marne River)。亨特维尔(Hautvilles)和达墨(Damer)镇也相继发生暴动,葡萄农们开枪射击酒厂、砸碎酒瓶并将酿酒的木桶扔入河中。作为反击,葡萄酒生产商们摧毁葡萄园并烧毁房子。而那些销售香槟的葡萄酒商也未能幸免于难,他们的仓库被洗劫、摧毁,商店也被烧坏。在艾镇(Ay),双方的争锋达到顶点。最终,法国政府派出40,000名士兵来镇压这场暴动,每一个村镇都有部队巡查,政府也开始协商制定香槟产区当地的法规。
三、香槟产区法规最终出台
然而制定法律并不是一件易事。一开始,法律规定香槟产区包括奥布(Aube)产区,这又引发一轮接着一轮的暴力抗议活动。抗议者摧毁葡萄园、烧毁葡萄藤和打碎葡萄酒。直到一战(World War I)爆发,这一系列的骚乱才稍微消停。在战争期间,一些葡萄酒农们捉紧机会重建葡萄园,所以在战争结束后,香槟产区的葡萄产量得以回升,紧张的气氛稍微缓和,葡萄农们和生产商的协商继续进行,但双方仍持不同意见。直到1927年,法国政府才最终设立香槟法定产区(Appellation d'Origine Controlee,简称AOC),这确定了香槟产区的范围,也规定了关于香槟的一系列规范,有利地保障了当地葡萄农们的利益。根据法律,只有在法国香槟区,选用指定的葡萄品种,根据指定的生产方法流程所酿造的起泡酒,才可标注为香槟,如西班牙的起泡酒叫卡瓦(Cava),意大利则为普洛赛克(Prosecco),就连法国人自己在香槟之外出产的气泡酒,也只能称为克雷芒(Cremant)。
这就是今日象征着欢乐庆典的香槟成名背后的暴力史,这场暴乱催促了香槟产区法规的出台。透过此次事件,我们可以看到香槟人身上流淌着的彪悍的血液。到了今天,坚韧的香槟人还在继续着捍卫香槟荣誉的战斗,只是到了今天,他们选择了用法律作为自己的武器。1941年成立的香槟委员会(Comite Champagne,简称CIVC)在世界范围内推广香槟,同时也和那些侵犯香槟名誉的不法行为作斗争,官司已经打了上千场。(文/Soph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