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朝现实主义诗人,后世尊为诗圣。生于官宦世家的杜甫自幼好学,七岁作诗,九岁书字。少年时期的他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怀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崇高政治抱负。随着唐王朝由盛转衰,而他又一直仕途不顺,他也开始将注意力转向民生疾苦、政治动乱以及统治者的腐败和丑恶。晚年的他,生活日益窘困,颠沛流离。最后,这位伟大的诗人在由潭州通往岳阳的一叶小舟上与世长辞,享年五十九。
在中国诗坛中,酒与诗似有不解之缘,诗人开心,便开怀畅饮,诗人抑郁,便借酒浇愁。醉了,提笔便是一首五言,或是一首七绝。浪漫也好,现实也罢,诗人只要喝酒,笔下就少不了酒。杜甫和李白就是唐朝诗坛最具代表性的嗜酒诗人。虽然同为唐代诗坛的两大巨人,然而杜甫在唐代诗名并不大,跟李白也无法相比。提到酒,杜甫更无法与“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李白相提并论。杜甫笔下的“饮中八仙”都可以叫酒仙,但是,大部分人都不知道,杜甫不仅是诗圣,也是个“酒圣”。他存世的诗篇有1500首,其中300首都是吟酒诗。无论从数量上、内容上、思想上还是艺术手法上,杜甫的吟酒诗丝毫不逊色于李白,而后人也是难以望其项背。
杜甫少年时期就开始饮酒。他在自传诗《壮游诗》中说:“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场……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饮酣视八极,俗物都茫茫……”可见,杜甫在十四五岁时就已经是个酒豪了。此时杜甫正处在盛唐繁华时代,满腹才华的他,也有着“会当凌绝顶,一览纵山小”的几分狂气,恰似一杯新酿,清冽奔放,个性暴烈。作为儒家的信徒,他的内心充满着使命感和责任感,希冀忠君报国,一展宏愿,建立轰轰烈烈的功业。
唐天宝三年,在外出游的杜甫在洛阳遇见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二人共同出游,寻仙访道,谈论诗文,举杯畅饮,因为心志共鸣,便引为至交。两人深厚的友谊,在杜甫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可见一斑。后来杜甫多次写诗,寄托对李白的思念。他在《春日忆李白》中写到:“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知己难求,两人又天各一方,如若相见,唯有酒才能酣畅淋漓地表达这日思夜梦的萦怀吧!
唐天宝六年,三十六岁的杜甫应诏去长安参加考试,却因权相李林甫“野无遗贤”的闹剧而落选。为实现政治理想,杜甫只能投赠干谒,转向权贵之门,但也是无果而终。壮志难酬、仕途失意的杜甫不得不困居长安,过着清苦的生活。客居他乡的杜甫借酒浇愁,“此身饮罢无归处,独立苍茫自咏诗”是内心凄苦无奈和生命志向茫然无所归的真实写照。这一时期的杜甫,目睹底层民众悲惨的生活境遇,感受到唐王朝的衰败气象,风格也开始变得沉郁、深刻。此刻的杜甫,就如同一杯正在陈年中的酒,饱满醇厚,又有力量。
盛极一时的唐王朝终于发生了“安史之乱”,那一年,杜甫已经四十四岁。战乱之中,杜甫又被叛军所俘,好在官小,未受关押。眼见着断壁残垣,硝烟四起,尸骨遍野,杜甫深切地感受到国破家亡的痛苦。“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哭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他就这么一路走着,形容枯槁,面色憔悴,一面喝着酒,一面声酸词苦地吟唱着,像极了一杯陈年已久的佳酿,虽然早已失去昔日闪耀的光泽,却绵柔甘冽,醇香优雅,回味悠长。
杜甫晚景凄凉,令人唏嘘,就连想要借酒消愁这样小的愿望也难以实现。“洗杓开新酝,低头拭小盘。凭谁给麹蘖,细酌老江干”,悲戚难遣,唯有斟一壶薄酒,消心中块垒,可如今有谁能送酒来喝呢?诗人无比惆怅,登高凭栏,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面对无限的时间与空间,感概道:“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在这茫茫天地间,他孑然而立,有愁,无酒可消;有苦,无人可诉;有才,无处可用,有志,无处可伸。这种孤独与无奈,又有谁能懂呢?
唐大历五年,五十九岁的杜甫,贫病交加,最后病逝于湘江的一条小船上。这位伟大的诗人就这样凄凉的死去了,无人送葬,也无人默哀,唯有滔滔而逝的江水,鸣奏着他心中无尽的悲愤。杜甫死后百年,他在诗歌上的造诣才逐渐为世人推崇,到了明清,才被尊为诗圣。他的诗歌对日本近世文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以酒遣怀,以酒叙事,以酒诉友情,酒入愁肠,化为诗文,将酒与诗完美结合。他的一生也正如一坛佳酿,既澎湃着生命激情和温馨,又渗透着生命的甘醇与苦涩,历久弥香,回味绵长,陈年愈久,愈显珍贵。(文/Joh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