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闻

一代名相魏徵竟然还是中国的葡萄酒宗师,唐太宗亲自酿酒向其致敬

来源: 作者: 2025-02-01

编辑最后更新 2025年02月01日,但凡对中国历史有些许了解,都不会不知道魏徵。作为唐初“贞观之治”时期的一代名相,他留下了从“以人为镜...

但凡对中国历史有些许了解,都不会不知道魏徵。作为唐初“贞观之治”时期的一代名相,他留下了从“以人为镜”到“梦中斩龙”的一系列故事。不过,在朝廷之外,他还有另一个身份:葡萄酒酿酒师。

唐朝一代名相魏徵

丝绸之路八千里,葡萄美酒三千年

中国葡萄酒最著名的宣传词至今仍是唐代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只是“葡萄”、“美酒”、“夜光杯”这样的断句并非没有可能,而且三件东西在中国史籍中的记载都有些模糊不清:“葡萄”恐怕不是如今人们想当然的红葡萄,“美酒”未必是想象中的葡萄酒,“夜光杯”也很可能并非如同今天的玻璃酒杯一般晶莹通透。

提及中国葡萄酒酿造史,有人很乐意说:“丝绸之路八千里,葡萄美酒三千年。”对仗是否工整到打油暂且不说,后半句可惜很可能不是事实。中国历史太习惯“上下五千年”的说法,以至于但凡好点的东西不加个三五千年就对不起祖宗,中国葡萄酒酿造史中就藏着这样的陷阱。《诗经》中的一些诗句似乎证明中原地区在殷商就有了葡萄,但正如煎鸡蛋和鸡蛋不是一回事,有葡萄并不意味着有葡萄酒,何况中原土生的葡萄并不适合酿酒。

唐朝一代名相魏徵

尽管有皇帝亲酿,魏徵的绿葡萄酒仍然在中国绝迹了

据张玉忠《葡萄和葡萄酒传入我国的考证》,葡萄酒酿造技术在东汉时期才由西域粟特人经营的酒坊带入,但由于中原民间偏爱传统米酒,该技术直至南北朝都只限于粟特人所知,葡萄酒都被视作珍异品独为贵胄享用。中原真正开始从西域引进葡萄酒酿造技术,正是魏徵所在的唐初,随即在宋代出现近千年的断层期,以致出现了仿造黄酒酿造法的加曲发酵法。西域葡萄酒酿造法再度进入中原并达到鼎盛是在元代,但明代再度没落,直至清末略有恢复。葡萄酒在中原的命运延续著简单而残忍的模式:倘若政权掌握了对北方与西域民族的控制权,葡萄酒就会兴盛,反之没落。经过如此的起伏,中国古代葡萄酒能够与 1892 年张弼士的“张裕”葡萄酒直接对接的历史甚至不到 200 年。

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如今可以在史料中知道魏徵酿造葡萄酒,但他的酿造技术却早已失传。传为柳宗元所撰的《龙城录》有记载:“魏左相能治酒,有名曰醹渌翠涛,常以大金罂内贮盛,十年饮不败,其味即世所未有。太宗文皇帝尝有诗赐公,称‘醹渌胜兰生,翠涛过玉薤。千日醉不醒,十年味不败’。兰生,即汉武百味旨酒也;玉薤,炀帝酒名。公此酒本学酿于西羌人,岂非得大宛之法,司马迁谓:‘宛左右以蒲陶为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久者数十岁不败。”一般认为魏徵酿的是“醹渌”与“翠涛”两种葡萄酒,不过从字面上看,与今天常见的红葡萄酒与白葡萄酒不同,魏徵所酿是一种“绿葡萄酒”。

葡萄

清末吴趼人笔下还有“灯红酒绿”的词句,可见当时绿酒常见,反是如今只剩下“竹叶青”、“杨林肥酒”等少数代表。然而,传统的“醹渌”是用米酿造的,魏徵的“醹渌”脱颖而出则是因为使用葡萄。至于魏徵从何处学的技术,据岳东《魏徵与葡萄酒酿造术的传播》一文考证,应该于魏徵出身漠北游牧民族高车有关。高车与粟特人来往密切,比较其他史料中对粟特葡萄酒的记载,魏徵显然是得到了粟特人的真传,然而高车这一卑微的出身使得魏徵不便向唐太宗透露,以至于高昌战后唐太宗才得“酒法”。唐太宗亲自酿酒,其实也可视为向故去的心爱大臣兼一代酿酒宗师致敬。

魏徵像

尽管有皇帝亲酿,魏徵的绿葡萄酒仍然在中国绝迹了。“醹渌”一词虽然仍然大量出现在唐以后的诗文中,但明显指的是米酿绿酒,与魏徵就无关了。

《穿越丝路:发现世界的中国方式》

节选自《穿越丝路:发现世界的中国方式》,中信出版社,2017年1月

运营人员: 赵颖 MX007

2019-02-25 22:24:00

声明: 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如系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邮箱:mail@winebeta.com

为您推荐

今日要闻

综合资讯

葡萄酒知识

精酿啤酒

威士忌

红酒

日本清酒

白兰地

日本威士忌

白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