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选购葡萄酒时最纠结的就是葡萄酒的价格,有十几块的餐酒,有几十块几百块几千块的常见酒,还有几万几十万块的膜拜酒,几十块的葡萄酒里也不乏一些好酒,几万块的酒也是好酒,同样是“好酒”,为什么价格差异如此之大?
罗伯特·帕克曾表达过他对“伟大的葡萄酒“的看法,我们就顺着他的思路来一探究竟。
“伟大的酒使人的感官和精神都能得到愉悦”
平衡——感官的愉悦。排除个人偏好(毕竟不是所有人的最爱都是葡萄酒),判断一款伟大的葡萄酒的基准是平衡。它主要指的是葡萄酒的香气上的平衡和口感上酸度、甜度、单宁、酒精度以及各种香气的平衡。
Ribereau Gayon和Peynaud曾提出柔和指数来表示红葡萄酒的味感平衡。这些因素共同刺激我们的感官,有的强烈,有的持续时间长,相互之间还有着加重和减弱的作用。如果它们在品尝的过程中没有缺失,没有过于突兀,也不止于平淡地表达,而是相互协调、相辅相成,可谓是精妙的平衡,或者说是和谐。
不平衡的感觉可能更容易理解一些。比如一款白葡萄酒,颜色金黄漂亮,香气奔放,酒精度13%,酸度却很弱,喝起来肥腻软弱,没有精神;对红葡萄酒来说,风味和单宁很重要,可要是橡木桶味盖过了果香,下咽后很长一段时间还是满嘴干涩,也是不平衡的表现。就像一个人,没了脚不行,可要是长著一对巨足也很奇怪。
精神的愉悦则因人而异,有时是和酿酒师的心有灵犀,从酒中看到葡萄园里的劳作和酿造的心思;有时是初见即惊为天人的震颤,或是出其不意的惊喜,或是找到了在茫茫酒海追寻的味道;有时是感叹、是紧张、是高山仰止的崇敬。
“伟大的酒深厚而不沉闷”
拿可乐来说吧,想了一下还真不知道该怎么形容可乐带来的美妙感觉,但和葡萄酒相比它还是简单的。葡萄酒还有酒精、单宁、酸度等等。伟大的葡萄酒如同一本好的小说,有深度,有强度,却不会让人觉得沉重、沉闷。它探索那些普世的道理,也有着层层叠叠不断变化的剧情和人物吸引着你。总的来说,要有:
复杂的香气
葡萄酒中的香气由三类组成:第一类是葡萄品种本身的香气(如赤霞珠葡萄酒的黑加仑香气、琼瑶浆葡萄酒中的荔枝香气);发酵产生的酒香(如有的霞多丽葡萄酒会有面包的气息);陈酿产生的醇香(如陈年勃艮第葡萄酒中的野味)。
多种香气在长时间的作用下混合在一起。尽管有的浓郁奔放,有的清丽高昂,伟大的葡萄酒香气绝不是单一的,它会随着醒酒的过程逐渐散发,达到顶峰,而后慢慢弥散。一些葡萄酒爱好者可以通过香气和口感知道葡萄果实的情况,酿造的情况,陈年的情况。如果从头到尾都几乎是简单的一种类型的香气,那么这款酒可能是一款简单易饮的酒,称不上伟大。
一瓶葡萄酒中可能包含这么多的香气
复杂的口感
口感的几部分是平衡的,比如一瓶伟大的红葡萄酒,有着让人口舌生津的酸,细滑而非粗糙的单宁,适宜的酒精度支撑酒体等。而且,入口之后也会不断变化,一般与香气相符的果味最先充满了口腔,唇齿搅动之后酒体慢慢凸显出来,舌头两侧开始渗出滋味,咽下后余味绵延,十秒、二十秒、三十秒?
就像看着蒙娜丽莎的画像,乍看之下觉得她在对你笑,仔细观察后又觉得她是在思考,越看越不懂、越入迷。
“贵族特质——陈年发展的潜力”
“… ability to age and improve well. This is the noble characteristic.”
一瓶伟大的葡萄酒年轻时可能比较优秀,也可能没有太多不同,但它耐得住冗长的岁月,会慢慢发展,逐渐变得成熟、深刻,衍生出不一样的气息。出演过许多贵族的奥黛丽·赫本,年轻时和其他女名星一样青春美丽;后来经历几段爱情;年老后也有了皱纹,淡出影坛后担任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大使,不遗余力的救助落后国家儿童的她更加优雅有魅力。
不是所有的葡萄酒陈年之后都是更好喝,有的酒就是年轻时最好喝,有的酒由于葡萄品种本身的限制了陈年潜力。但如果果实质量不好,刚酿制出来时都生青酸涩,果香淡薄,即使存放再久,也没有办法弥补葡萄树上留下的不成熟,甚至变得更糟。所以收藏葡萄酒时对于卖家关于陈年潜力的吹嘘可要好好判断哦。
“独特的个性”
“Wine has to have singular characteristic/personality.”
伟大的酒都有它自己的品格,或是反映了某一年份的独特,或是吸收了一方水土的风味等。如波尔多1982和1990味道香醇、口感绵密,1986则单宁味道强烈陈放潜力巨大;纳帕和索诺玛1994味道饱满、口感扎实;1990的巴罗洛口感浓烈还散发着水果的清香。
个性是一款酒灵魂,微妙的或者强烈的,都是有辨识度的。这是酿酒师心血所在。而没有个性的葡萄酒就和网红一样,左看右看都是同一张脸,怎么也成不了气候。
《芈月传》中如是说
关于“好酒”和“伟大的酒”,你又是如何区分的?快来评论区留下你的想法吧。
举例如下:
你心目中的神酒是哪一款?是拉菲?还是罗曼尼康帝?总之它俩的品质都非常高,而且全都贵的要死,不过听说罗曼尼康帝现在已经炒到了10万+一瓶?而且就算你想买也不一定买得到~
究竟罗曼尼康帝是何方神圣,为什么一瓶装着750毫升的液体能卖出如此的天价呢?且听我们慢慢分析。
1. 1232年,维吉(Vergy)家族将一块土地捐给教会,其中就包括著名的罗曼尼·康帝(Romanee-Conti)葡萄园。此后400年间,这座葡萄园都属于天主教的产业,所产佳酿大多流入了天主最虔诚的仆人——神父与修士腹中。维吉家族!
2. 1631年,狂热的基督教徒组织十字军,东征巴勒斯坦,而教会为支持这场战争,竟决定将葡萄园卖给克伦堡家族(Croonembourg),以筹措巨额军费。
3. 18世纪60年代,克伦堡家族的这块葡萄园成为勃艮第最顶级的葡萄园。但克伦堡家族当时债务缠身,被迫将其出售。摩拳擦掌的问津者不在少数,而当这些人知道两位大人物欲买下这块葡萄园后,就不敢再去凑热闹了。
这两位大人物,一位是当时法王路易十五的堂兄弟、波旁王朝的亲王路易•弗朗索瓦•德波旁(Louis Francois de Bourbon),也被称为康帝亲王(Prince de Conti);另一位则是在朝野影响力极大的法王情妇——庞巴杜夫人(Mme de Pompadour)。于是本来只是一个葡萄园的买卖交易,竟升级为法王跟前两大红人的竞技场,到底是“男欢”还是“女爱”获胜?
最终,康帝公爵击败庞巴杜夫人,得以入主名园,并用自己的名字给它命名为罗曼尼•康帝,且出产的美酒仅仅供皇室享用。不过,他为此花费了8,000金币,相当于法国顶级葡萄园售价的15倍之多!
4. 另一边,庞巴杜夫人在这场角逐中失败,一气之下从此不再对红葡萄酒感兴趣,转而爱上香槟。著名的酩悦香槟(Champagne Moet & Chandon)和拉菲红葡萄酒能有今天的发展,她的推动作用不可低估。
5. 1793年,康帝家族拥有这座葡萄园不过33年,就因法国大革命浪潮,被革命政府以“逆产”的名头没收。次年,罗曼尼·康帝葡萄园被欧瓦家族(Ouvrard)买下,交易价格7.8万法郎,相当于每公顷4.5万法郎,比居其次的拉塔希(La Tache)和里奇堡(Richebourg)价格仅高出2倍而已!
6. 19世纪60年代,根瘤蚜虫侵袭法国,该酒庄也曾岌岌可危,后不惜选用价格昂贵的化肥,才幸免于难。1945年,由于春季冰雹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葡萄园老藤伤亡惨重,虽然之后从邻近的拉塔希葡萄园引种了新的树苗,但酒庄为保持葡萄酒的质量,在此后6年都没有生产罗曼尼•康帝酒。
7. 罗曼尼•康帝酒庄葡萄园在种植方面注重顺应自然,管理十分严格。其葡萄的产量非常低,平均每公顷种植葡萄树约10,000株,平均3株葡萄树的葡萄才能酿出一瓶酒,年产量只有波尔多著名酒庄拉菲古堡的1/50。
8. 罗曼尼•康帝酒在市面上难得一见,酒庄并不单独销售,正因为此酒一价难求,才被誉为“百万富翁能买的酒,却只有亿万富翁才喝得到”。
9. 罗曼尼·康帝酒是葡萄酒收藏家和投资家争相抢夺的稀罕佳酿,因为它的身上蕴含着丰厚的投资回报。
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用的话,请转发朋友圈以示对小编的鼓励,小编在此拜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