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发现伙伴们对葡萄酒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了,今时不同往日,现在的葡萄酒已经不再是人们心中那种“身份”的象征,大到企业宴会,小到朋友聚餐或平日配餐需要,葡萄酒已经越来越普遍化、大众化。
当然了,由于一部分人对葡萄酒的知识还不够了解,导致在选酒的时候花了不少冤枉钱。
针对这种现象,小编整理了一些我们普遍存在的误解,赶快那个小本本记下来吧
误解1.葡萄酒都是贵的,便宜的都是勾兑的
一直以来,大家都认为,‘葡萄酒是贵东西’‘便宜酒喝起来丢人’‘便宜的都是假的’——而这些其实都是无良酒商利用了大家对葡萄酒的普遍误区做文章。
你们可能不知道,在法国,葡萄酒平均售价是5欧元,而在美国,90%以上的葡萄酒销量都来自10美元以下的葡萄酒,这样一个便宜的定位反而是葡萄酒里面的主力军。其实最重要的不是一个酒里是贵还是便宜,而是它的价钱能与品质所匹配。
其实有不少有名的老庄园就卖¥200—¥300左右。除了某些不正规商家,层层加价,造成价格虚高,而在正规进口渠道买的酒都是纯正的进口货啦,只是这进口里面又有好喝与不好喝的区别。
误解2.迷信‘酒还是老的香’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别人说,葡萄酒年份越老品质越好,价格越高,实际上,葡萄酒的品质不是取决于酒龄,而是取决于葡萄园的土质和葡萄生长采收那一年的日照、降雨量及气温的适时与适量(酒标上年份不是灌装日期,而是葡萄生长采收的年份)。
误解3. 旧世界比新世界好
旧世界就是指欧洲这些有长久酿葡萄酒历史的国家,新世界就是除欧洲以外的产区。这个分法其实都有点过时了。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凭借科技手段,每个产区都能酿出好酒。风味无好坏,只有自己喜欢与否。
误解4. 自家酿的葡萄酒才好
自家酿的葡萄,用的是水果葡萄,而不是酿酒葡萄。且市面买的葡萄,洒过农药,各种仪器,卫生,发酵技术都不到位.....家酿葡萄酒和一般说的葡萄酒完全是两码事,两个世界。下面小编找两张图让大家感受下区别
误解5. 葡萄酒有中文背标就不好
不要把提升酒档次的标准想得那么低好嘛?贴个看不懂的酒标,酒瓶底做凹点,做橡木塞,就叫好酒?
但凡正规渠道进口,都要贴中文标,这是国家食品法规定的。中文标还挺严的,各种商检卫生检查都很严格。在实体店上架的酒都需要贴中文标签。没有中文标签,可能是走私,也可能是进来之后撕掉。
误解6.越涩、挂杯越多越是好酒
挂杯是由于液体表面张力作用引起的“马兰戈尼效应”,即酒精的挥发速度要高于水分,酒精挥发后,酒杯内壁酒液中水分的表面张力就会越来越大,在这种表面张力的作用之下,酒液就被拉扯成一道一道的“酒泪”,并在自身重量的作用下慢慢下滑,从而形成所谓的挂杯现象。
由此来看,以挂杯的多少并不能评判葡萄酒品质的高低。
时代在发展,信息也在不断变化,由于小编的知识能力、范围有限,存在错误或矛盾的地方请指正哦,小编洗耳恭听。嘻嘻(活到老学到老)
好啦明天见~
【据说可爱的人都关注了我】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