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闻

酒泪?酒腿?红酒挂杯!

来源: 作者: 2025-02-05

编辑最后更新 2025年02月05日,摇晃的红酒杯,嘴唇像染著鲜血......萧敬腾的王妃唱的是多么让人销魂蚀骨的美人,这样的美人往往是喝着红...

摇晃的红酒杯,嘴唇像染著鲜血......萧敬腾的王妃唱的是多么让人销魂蚀骨的美人,这样的美人往往是喝着红酒的,或是被形容成美酒佳人的。随着时代的变迁,喝进口红酒已经成了风靡一时的热潮。也随着红酒的愈加受欢迎,也衍生出了太多的对于红酒的疑惑,比如红酒挂杯好么?

——

喝红酒,当然不是盲目的喝,红酒的品质也是非常重要的。于是很多人就会问了,红酒是挂杯的好还是不挂杯的好呢?

那什么是挂杯呢?当你轻轻的摇晃红酒杯,顺时针的让艳丽的酒液在杯中摇晃的时候,那些美好的酒液顺着酒杯留下的“美人腿”痕迹就是所谓的挂杯了。

——

酒泪越多,酒质越好?

为了促进葡萄酒香气的释放,我们在品酒过程中,需要以杯柱为轴心,以逆时针或顺时针方向有节奏地旋转酒杯,让酒液在杯中旋转起来,扩大与空气的接触面,进而加快挥发性的香气释放。当我们停止旋转酒杯的时候,酒杯内壁会留下一道道酒滴,俗称“酒泪”(winetears)或“酒腿”(wine legs),这就是所谓挂杯现象。

酒泪表明酒精、糖分和甘油的含量较高,干浸出物(cxtract,除残糖以外所有非挥发性精华物质)也可能比较丰富,相对来说这款酒的口感也会比较丰郁。许多刚接触葡萄酒的新手大概都听过这样的说法:酒泪越多,酒质越好。所以,许多人喜欢通过观察酒泪去判断酒质,以为酒泪的密度越高、流动速度越慢、持续时间越长,葡萄酒的品质越高。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挂杯的成因

最早关注挂杯现象的学者,是19世纪的英国物理学家詹姆斯·汤姆森(JamesThomson),他在1855年发表论文《在葡萄酒和其它酒类表面观察到的一些奇特运动》,初步认为挂杯是一种由液体表面张力作用引起的“热毛细对流”(ThermocapillaryConvection)。10年之后,意大利帕维亚大学的物理学博士卡罗·马兰哥尼(CarloMarangoni)又发表一篇论文,进一步系统地解释了这种现象,被学术界命名为“马兰哥尼效应”(Marangonieffect)。具体到葡萄酒,由于酒精的挥发速度高于水分,当酒精挥发后,酒杯内壁酒液的水分表面张力就会越来越高,在表面张力的作用下,酒液就被拉扯成一道道酒泪,并在自身重量的作用下徐徐下滑。另外,由于葡萄酒还含有残糖和甘油,这些黏性物质也会影响到酒泪的密度及下滑速度。残糖和甘油的含量越高,酒泪的分布越密集,下滑的速度越缓慢。

不要被酒泪误导

根据“马兰哥尼效应”的物理学解释,酒泪的密度、流动速度和持续时间,也许只能去判断酒精、残糖和甘油的含量高低,而不能去判断酒质的高低。比如一杯酒精含量达14%的加州增芳德,酒泪密度肯定超过酒精含量只有12.5%的勃艮第黑比诺,但你能认为那杯加州增芳德的品质高于勃艮第黑比诺吗?归根结底,酒质的高低并不是取决于酒精、残糖和甘油的含量高低,而是取决于酒精、残糖、甘油、单宁、酸度和干浸出物的平衡,取决于香气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口感的丰郁性和均衡性、色泽的优雅性、余韵的持续性。正因为如此,酒泪的多少从来就不在酒评家的评分范围。

其实葡萄酒的厚重的口还是主要取决于葡萄果皮中所含的单宁物质,而单宁实质上也就是葡萄酒的“灵魂”。单宁在葡萄酒酿制与储存过程中,会形成粗重的分子,再加上葡萄酒常年卧放储存,果浆中释放出糖分的作用,就会挂在杯壁或瓶壁上,进而形成“挂杯”现象。

“挂杯”是葡萄酒酒体成熟的正常表现,它既不会影响葡萄酒的品质,也不会影响葡萄酒的果香和口感,更不会对人体有害。一般酒体浓度越高的葡萄酒,也更容易产生“长挂杯”的效果。如何正确对待“挂杯”呢?有些酒商为了表面的观感,会采用高密度的过滤器来过滤到酒中的沉淀物,可是这样做不但会损失葡萄酒的口感和果香,还会过滤掉葡萄酒中丰富的营养物质。法国波尔多和勃艮第生产的AOC红葡萄酒大多都会有浑浊和沉淀的现象,可它们依然被人们视为世界顶级佳酿。

内容综合于网络

运营人员: 卢立志 MZ017

2019-02-23 14:23:00

声明: 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如系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邮箱:mail@winebeta.com

为您推荐

今日要闻

综合资讯

葡萄酒知识

精酿啤酒

威士忌

红酒

日本清酒

白兰地

日本威士忌

白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