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去逛了一个国际红酒馆,什么法国的,德国的,意大利的,还有斯洛文尼亚的。约有50平的空间,三面壁柜里全摆着红酒,简直琳琅满目。看似单调的灯光下,已然迷我眼目。
正在我翘首浏览经典的酒瓶装饰和认真辨别标签上的国度时,款款走出来一个高高身材的年青人,白净的微胖脸上点缀著些许的胡子,使他笑起来时更显文雅、和气,一个知识型的才俊。
只见他揉搓著双手呵呵笑着问我可有看中的?我也笑了说:我喜欢这里的酒瓶。他随即开解:我们中国人都喜欢喝茶,哪像西方人,一早起来便拿起酒杯子。我说:不同的地域导致不同的国情,中国人就喜欢摆弄茶具,紫砂壶等。随聊中,他说起斯洛文尼亚的原名slovenija的谐趣,让我一笑。然后他不经打扰似的介绍起斯洛文尼亚的独具特色的葡萄酒。因为该国的葡萄产地多是坡地,葡萄酒产商均以纯手工采摘葡萄,以标准制作的橡木桶酿制出最好的葡萄酒为骄傲。我因为不懂酒,听他认真解说,也只有唯唯应诺。
忽然注意到,瓶身标签上大多注明酒精度为13度或是15度,疑惑:有时稍喝多,就很容易醉醺的。他解释,这不像白酒,可以达到50甚至更高,红酒最低约在8度,最高也不过20度,它讲究的是一种情调,微醺的感觉很好。我说:怪不得法国人钟情红酒,原来浪漫是从“微”这个字来的。两厢都呵呵笑了。
他从身边的架子上拿起一瓶白的,手点着瓶盖顶部上的两个微孔,问我是否知道这是干什么的?我摇头。他说:这是注入二氧化硫留下的孔,注入二氧化硫是防止酒汁氧化,消灭在酿制过程中产生的不必要的细菌或真菌。仅这个酒瓶盖都有这么大的学问,我还是第一次听说。
他继续介绍。他指着相邻的两排红酒问我可否看出它们的不同?只是酒瓶的大小不同而已。他却说:它们的容量是一样的,都是750毫升。我讶异。他接着说:这里有个典故——
当时法国葡萄酒已经声名远扬,英国是最大的进口国,所以标准化的容量成为迫切需求。可那时的玻璃瓶还是人工吹制,一口气吹出的瓶身容量在700毫升左右。装船时总量的计算不是那么方便,所以后来,1970年吧?这时候制造玻璃瓶子也已进入机械化,为了方便,把运输单位统一为50加仑,也就是225升=300瓶(750毫升/瓶)。
他还告诉我,我们总把红酒成30度角卧放在酒架上,是因为酒水需要与橡木塞的接触,酒水是有生命的,它要呼吸,橡木塞是最好的呼吸机。红酒不宜竖放柜里太久,这样,它会死掉的,木塞沾不到酒水导致干燥,使酒水过度氧化,严重的成醋都有可能。
温馨地享受着他的微言微语,我却没有要买的意思,本来也就是来看看的。可他接待了我那么长时间,当然也不忘介绍自己的生意。他说他们的主要业务是在商务上,这里只是搞一些推广和体验。并说28号(今为20号)他们要搞一个活动,充1000元送3000元,送的3000元将在过后分期打款,并强调赢家是顾客。我说,你们吃利息,这是长远的打算,老板不吃亏。他呵呵笑。
临走时他还送了我两张电影票,说这里四楼影院随时可以看的,哪天有空去哦!哈哈~我一定去看的。(原创首发 图片源自网络)